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5/8)页
转伊朗,晋级男团四强。
    来看看“死线斗士”和“哈佛赌王”的精彩人生吧。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个与四次诺奖有关的小虫子。
    安布罗斯:
    死线是第一生产力,60小时出奇迹
    2000年的一天,安布罗斯看到了鲁夫昆的一篇论文摘要。论文展示了let-7在不同动物物种中的高度保守性,跨越了从海胆到人类的广泛物种。老安花了10分钟时间望向窗外,一番深思:如果let-7具有如此广泛的保守性,那么其他类似的微小rna也很可能存在于各种生物中,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仰望完星空后,安布罗斯和实验伙伴罗莎琳德·李(rosalind lee,也是他的妻子)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测序和搜索工作,成果也不错:他们鉴定了大约十几个线虫的微小rna,其中一些(如mir-1)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中。但他们鸵鸟地认为,自己是唯一有动机进行这种搜索的人(同行:当我傻吗?我们也看了鲁夫昆的论文的。)
    在2001年7月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安布罗斯还听说了大卫·巴特尔(david bartel)在试图从线虫中克隆微小rna,但认为后者“不是个线虫人”,然后就把这事儿抛诸脑后。
    时间很快来到一个月后。8月6日,星期一下午,安布罗斯收到了sicence编辑发来的审稿邮件,邮件中是图斯尔(tom tuschl)的新论文摘要——在果蝇和人类中发现新的微小rna!他不得不告诉编辑,正在准备发表一篇相似发现的论文,存在利益冲突,无法审稿。
    虽然这篇“论文”尚未成形。
    安布罗斯急了。周二上午他试图通过快速通道向cell提交论文预审,提及了他们鉴定的新的、系统进化保守的微小rna;但编辑当天下午拒绝了。安布罗斯不得不重新转回science,而后者竟慷慨地同意将其与图斯尔的论文一起送审——只要能在周五之前提交论文。“顺便说一句”,编辑补充道,“还有第三篇稿件,作者大卫·巴特尔”。
    更大的问题在于:周五交初稿,现在是周二晚上,论文字数0。
    在接下来的60多个小时里,安布罗斯和罗莎琳德一边进行最后的实验,一边
第(5/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从良杀敌爆属性!我靠异能逆袭皇位李道安远伯替身为凰死后才知,京圈太子爷在我坟前哭成狗机械末世:我的机甲有亿点强爹爹开门,系窝呀!游戏世界生存从生化二开始最狂邪医替嫁三年抱两,堂姐眼红哭了女帝攻略楚倾歌风漓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