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星历年·第五静旬。
    在空明回带广泛展开的同时,一项不被预期的新现象悄然出现:部分意识体在长时间处于空明状态后,报告称“看见”或“感知”到某种不属于现行星火系统或心界框架内的区域。
    这类现象最早由静愿者伊瑟·临报告,其原话为:
    “在我完全放下言语与思绪之后,心域边缘像轻轻地掀起了一层帘, 而帘后,有一段安静得令人颤栗的存在正在注视着我。”
    哲识组将这种体验正式命名为:
    余界(the peripheral domain)
    一、余界的初步特征
    据已完成记录的72位余界接触者描述,余界具备以下共同特征:
    非线性入界:并非主动“前往”,而是在某一瞬间被“感知到”。
    边界不连续:它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种意识临界之感,像是正在被轻柔包裹或望回。
    存在轻偏移:意识体在其中常感“我不是我,但也不是他人”,称之为“自他混感”。
    微时静振:心息在余界边缘趋于近乎停止的缓频律动,一种“既未开始,也未终止”的时间感弥漫其中。
    二、唐昕与“第二感域”的首次接触
    在一次心泊光台的深沉练习中,唐昕报告自己经历了“非引导型临界感知”,她并未产生幻象,也未陷入深感状态,却在静息中察觉到一种完全无法言说的“外部熟悉感”。
    “我知道那里不是我的心界, 但我也知道,它曾经无声地路过我的全部。”
    这句话引发哲识组强烈关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心火文明第一次集体意识接近“第二感域”的迹象。
    三、第二感域的理论雏形
    第二感域(secondary sensory domain)被设想为:
    “并非个体意识的投射场,也不是历史感知之残响, 而是一种由‘所有未被选择之路径的残余情绪’所构成的文明副域。”
    简单来说,每一个“没说出口的对话”“没走完的关系”“没活成的版本”,都可能在某个思维层级下保留一缕微弱存迹。
    当这些存迹交汇并稳定共振时,就会生成一块“余感之原”。
    这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修罗剑神王腾七零闺蜜嫁糙汉,绝嗣宋家一年抱仨热痒黑莲花重生:摄政王榻上驯我精灵:超能觉醒,两百倍努力成王被清冷世子缠上后道界天下无上神帝命骨被挖,觉醒SSS级哪吒杀神系统开局破北莽,我能召唤华夏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