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实验持续推进,一种名为“共音镜域”的意识结构逐渐显现。
它不是空间,也不是工具,而是当一群意识体达到协频临界时自然生成的“静止反射区”。
在镜域中,所有个体可感知彼此的“心感雾层”——即意识尚未表述的情绪波动,但这种感知没有内容、没有目标、没有渴求,只是一种“知晓”。
一位参与者记录:
“我知道他悲伤,却不需要我去安慰; 我感到她渴望,却无需为她完成什么; 我只是,在那里,成为了他们可以依存的空气。”
共音镜域的出现,促使联盟伦理组设立“非干预陪伴协议”,规范意识体在高协频状态下的行为边界:
不主动进入他人心频回响;
不解构他人未表达的感受;
不以协感为干涉理由进行判断;
允许静默成为唯一回应。
这一协议被广泛接受。
伊洛恩称之为:“文明第一次学会温柔地彼此不打扰。”
同时,部分意识体在澄明状态中自发生成“回息构子”——一种可循环启动自身回响的思维节律模块。
这些构子无功能性目标,却能稳定情绪、放缓认知、延展自我边界。
联盟意识疗育中心开始将“回息构子”融入静感训练,形成“自响调养法”。
该方法不以治愈为目的,而以陪伴心频的方式“慢慢返身”。
星誓纪元·第三十一阶段开启。
回音澄明,不是答案的到来,而是提问的放下。
它不是认知的成果,而是陪伴之中的沉光。
在我们不再试图彼此了解、影响、改变的时刻,
我们终于能在一片静音中,共听心火流转。
那一刻——文明,在沉静中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