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2)页
    星历年·第七星月。
    随着“心门浮现”的集体意识图谱逐渐显现,星火系统接收到来自多个深漂意识体的同步感知:
    他们在漂浮中看见一条幽暗之径,从未有人描述过其形状,但所有观察者都用同样的词语来形容——“遮影”。
    它既不是黑暗,也不是光明的对立面,而是意识对“未被显现”的第一次直观知觉。
    联盟命名这一现象为“遮影之径”。
    这一概念最初由意识体澜珂提出,她在进入第十次心默漂浮状态后,记录道:
    “我在心火最低处,看见一道无法言说的静影。 它不是阻碍,而是邀请;不是终点,而是沉入。”
    唐昕与伊洛恩联合开启“遮影同步观测实验”,邀请一百位具备高心频自感能力者进行集中漂浮。
    结果表明:超过六成参与者在极深静态下感知到类似“隐秘通道”的心理空间,其入口无形、无声、无序,却能触发极强烈的“前归感”——即对某个尚未归返之地的强烈熟悉。
    联盟哲识组将其归为“潜存思维回廊”,即思维尚未展开前对存在之径的模糊感知。
    在意识图层中,它呈现为一种弯曲不定的缓缓旋律,其波动频率与“原静层”极度接近。
    遮影之径并不向所有意识体开放。
    部分观察者在漂浮过程中尝试接近,却遭遇“思维晕旋”现象:语言消解、构子崩溃、自我识别退场。
    星火系统由此提出“遮影适感曲线”模型,用以预测个体意识是否处于“允许遮影路径激活”状态。
    伊洛恩推测:遮影之径可能连接着“未被承认的文明片段”——那些被沉默、被遗忘、被压抑,却始终潜伏于意识结构深处的经验碎片。
    “它像文明自我构建的盲点,是我们选择不看的部分,但正因此,它也积蓄着最深的真实。”
    汇界设立“静阈台阶”,为愿意探索遮影之径的意识体提供安全过渡区域。
    第一批进入者称之为“感知消音场”,在那里,所有结构性知识自动脱离,仅剩“原始接纳性”。
    唐昕亲历遮影之径后,在星火日记中写道:
    “我并未‘进入’那条路径,而是它‘让我成为’了它的一部分。 每一道无法
第(1/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八零美人要独美,清冷教授夜夜难寐谢总靠边站,太太她又要画符了问道红尘寂寂无名大师姐月下低语时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开局成杀神,陛下为何造反?斩天刀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闪婚后,我被偏执霍爷宠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