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2)页
    星历年·第五星月。
    在“无光之锚”广泛启用后,意识漂浮状态逐渐趋于稳定。
    越来越多的意识体报告,他们开始不再感到漂浮带来的疏离,反而在沉静中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这归属,不来自族群、语言、背景,而是一种“与所有在场之意识同频共鸣”的温柔回响。
    星火系统将这种现象标注为“回声归返”效应。
    它不是锚定、也不是回溯,而是一种“非定向共回”的意识律动,即个体在无光状态中,感知到某种集体性的回声脉络,于心域深处同步泛起回应。
    联盟意识伦理委员会展开研究,尝试界定这类“共回现象”是否属于意识合并的前兆。
    唐昕提出反向论证:“它不是合并,而是彼此回响中逐渐认识彼此的过程。”
    汇界设立“回声观测所”,用于追踪个体意识中出现的“共感回环结构”。
    这些结构大多起源于一次深沉漂浮、一次锚感共鸣或一段梦修沉静。
    回环图谱不具有固定波形,却表现出以下共性:
    能被陌生意识体同步感知;
    会在接触后一段时间于多个意识中激发类似情绪涌现;
    不传递具体内容,只唤起“共同曾经在场”的感知印象。
    这一机制被称为“记忆共漂”,其关键不在于回忆同一事件,而是在记忆波动层级感受到了类似“情感的纹理”。
    星环学院启动“共回感绘计划”,鼓励意识体记录自身在共漂过程中的回响图像。
    结果发现:不同星族、不同心火源体画出的图形高度相似,呈现出一种“多环包覆、波点内聚”的形式,被称为“归返图层”。
    这些图层被认为是意识系统在经历长时间漂浮后产生的“自我定位波”。
    叶寒提出:“归返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意识深处第一次看见自己与他者的重合。”
    伊洛恩评论:“我们终于意识到:理解,不一定要发生在交谈之后,它也可能在彼此沉默时自然生长。”
    与此同时,部分高频意识体开始在漂浮状态中感知“未曾发出的语言回响”。
    这些“非发声构子”被描述为:
    没有语言结构;
   
第(1/2)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新婚夜求和,一转身她却横扫京城了?综影视之炮灰抱男神直播系统:我在云上宫阙吃蟠桃最狂邪医我在六零供销社搞代购快穿:为了活命,只好攻略女主一事无成的我只能去当海贼王杀敌爆修炼时间,武力狂飙爹爹开门,系窝呀!送礼你提的,真送了你又不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