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可以。
种师道再次起身,拱手道:“圣主在朝,臣自当辅佐圣主拨乱反正。”
话锋一转,种师道道:“臣在枢密院任职,还有一个请求。”
赵桓问道:“什么请求?”
种师道说道:“臣膝下只有一个孙儿种彦崇,这小子莽撞冲动,很不懂事。请陛下让他留在禁军任职,调教一二。”
赵桓瞬间就明白了。
种师道的请求是故意送人质,种彦崇这小子的性格比较单纯,却很聪明,不是纨绔子弟。
把种彦崇搁在赵桓身边,等于把他这一脉的命脉,都交给赵桓。
当然,也是机会。
种彦崇如果得到赵桓的器重,未来也能光耀门楣。
实际上,种师道正常的安排,会先让种彦崇去军中历练几年,积攒了一些军功后,再一步步的往上走。
赵桓笑着道:“种公,彦崇能力出众,在地方磨砺就挺好。”
种师道神色固执,坚决道:“种彦崇愚钝,还请陛下提携一二。”
赵桓推辞两次,见种师道态度坚定,也就点头道:“也罢,让种彦崇留在内殿直禁军,和杨再兴一起。他们是年轻人,也能切磋历练。”
“谢陛下!”
种师道心中松了口气。
赵桓继续道:“你担任枢密使的事情,今天就商议商议。朕立刻安排人,召集政事堂的宰相来议事。”
种师道连忙道:“臣请回避。”
“不必!”
赵桓摆手道:“你是要执掌枢密院,也是要当宰相的人,有什么好避讳的?”
种师道点头,不再多说。
赵桓吩咐道:“传旨,召李纲、吴敏和徐处仁入宫觐见。”
时至今日,赵桓依旧没有增添宰相的人数。
人数少,有人数少的好处,赵桓话语权会更大,也更好决定事情。一旦人数多了,反而不好安排,因为各有各的想法和利益。
利益面前,君臣也可能分道扬镳。
周瑾安排人把旨意传下去,没过多久,李纲、徐处仁和吴敏齐齐进入垂拱殿,向赵桓行了一礼。
赵桓给三人赐座,开门见山道:“请你们来,是涉及种公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