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袁可立的两位内阁同僚,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也不知道等他们致仕了,皇帝会给什么体面。
黄立极很有自知之明地认为自己无法与袁可立相比,他内心之中只期盼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个“文忠”就很知足了。
至于袁可立的好友孙承宗,他对自己的致仕官职与谥号,心里很没底。
虽然他的履历跟袁可立相差不大,而且作为帝师的时间更长,但他却有柳河之败这个最大的污点,能否有谥号还都不一定。
对于“文贞”,他就更不敢奢想了。
“礼卿,恭喜了!”虽然心里酸溜溜,但孙承宗在见到袁可立后,还是给了衷心的祝贺,因为他也认为这都是袁可立应得的。
而黄立极那边,也大方地送出了祝贺,内阁少了袁可立,他也就少了一个最强劲的劲敌。
临走了,多送几个祝福算得了什么,反而还能体现他作为内阁首辅的大度!
面对黄立极与孙承宗的祝贺,共事多年的袁可立微笑着回礼道:“以后国政与陛下就全拜托两位阁老了!”
“好,袁阁老一路走好,日子定了后,我们去朝阳门为你饯别!”
“好,那就先谢过两位阁老了!”
袁可立离京后,所有人的心思又开始活络了起来。
自从上次袁可立与张懋修入阁之后,皇帝就再也没有选新人入阁了。
认真想想,时间已经快过去两年了。
去年张懋修致仕,皇帝没有让内阁添加新人,只是将镇守宣大的孙承宗调了回来。
这次袁可立致仕,内阁就只剩下了首辅黄立极与阁臣孙承宗,他们可不就蠢蠢欲动起来了嘛。
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机会参与评选,但有人入阁肯定就会空出新官位,这样一来二去,他们就都有可能往前挪一挪位置的机会。
在袁可立离京半月后,百官们终于等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那就是皇帝居然重新让吏部廷推大学士了。
消息一出来,吏部尚书李长庚的门槛都快被跑烂了。
虽然李长庚不能决定最终的大学士人选,但他却能决定能参与廷推的人选。
李长庚虽有这项权力,但他可不敢搞什么暗箱操作,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