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梧的叛变,其危害要远远超过施郎的叛变,对东南抗清事业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鉴于黄梧的\"功勋”,清廷授他\"海澄公\"的爵位,黄梧凭借其对郑军底细的了解,竟然恶毒地向清廷献上所谓的\"平海五策”,这\"平海五策\"是:
迁徒沿海居民于内地,距海三十里,不令居住。
郑氏祖坟风水甚美,当令发掘。
郑氏有五大商,在京师、苏、杭、山东等处,经营财货,以济其用,当察出收拿。
郑氏虽居海中,而其田产财贿,皆在漳泉等处,当察出收官。
造八桨小船数十只,无风时出海以取厦门,四面环攻,令彼疲于奔命。
如果说黄梧出于自保而降清,实为无奈之举,此尚有情可缘,可是他居然当起清廷的鹰犬,设计出如此歹毒之阴谋,实令人发指。清顺治帝除了没有采纳第一条建议之外,其余四条全部采纳,对郑家祖挖墓剖棺。影响更大的是郑成功的海上贸易,郑成功虽然偏居一隅,但他仍然是东亚最大的海商,这主要是因为他建立起几条秘密的商业渠道,这些渠道甚至有都城北京,还有苏州、杭州等重要大城市,这岂不令清廷深感震惊,虽然黄梧并这些渠道具体情况并不太了解,但是仍然对郑成功在国内的商业贸易形成空前的打击。
与郑成功相比,黄梧的所作所为更为恶毒,这导致郑、黄两家的仇恨数十年不能消解,十九年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再夺海澄后,黄梧的儿子黄芳度投井而死,郑经砍下黄芳度的脑袋悬挂于竹竿示众,并将剖开黄梧的棺材,戳尸斩首,以解心头之恨。
郑成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而且自信得几近偏执,几乎没有任何事情足以挫伤他的自信,但是黄梧的叛变,对他是一生中最大的挫伤,他可能第一次显得不那么自负了,他怀疑了,他的自信动摇了,他产生了问题:“后将何如用人也?”
如何用人,这确实是太难解答的问题了。
是他治军严苛之过吗?也许是,但郑成功可能不这么认为,如果他足够严苛,黄梧的脑袋早就搬家了,还能叛变吗?
黄梧的叛变,不仅是丢了一座城,丢了大量的物资,提出了平海五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