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缃云看着露出脚趾的若画,难受的心里直发酸,因为忙董佘两家盖房的事,那顾得上女儿,如今女儿要独自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怎么说也不能让女儿如此寒酸的上路,可除了熬夜给女儿做几双鞋外,再也给女儿拿不出一块大洋的盘缠,佘家同样也是没钱给诗音做盘缠,王缃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在若画临走的前一天,苗李氏来问董家架梁的事,实际上是来看豆腐坊啥时候恢复正常,青山和王缃云俩人顺便说了要送若画去省城上学,凌霄他三大已经联系好了。
“有去处就行,赶快送走,别的啥都不要给我说。”苗李氏瞟着白眼仁说完,留下十块大洋就转身离去。
好在有了嫂子苗李氏留下的十块大洋,王缃云含着泪把钱缝进若画衣服的夹层里……
也就在架梁的当天晚上,邓家镇孙记瓮店的孙小民,趁着夜色悄然上了槐树岭,来接若画和诗音。
王缃云和杏花俩人,红着眼睛一个劲的嘱咐她们路上注意安全,要孙掌柜的听话……
青山默默的收拾好一切,佘家一家人跟王缃云俩口站在豆腐坊外,心情沉重地看着俩丫头背着寒酸地包袱爬上马车,消失在黑暗中,伤心欲绝地的王缃云再也忍不住,抱着杏花哭成泪人……
孙小民赶着马车连夜赶路,第二天黎明,在渭北一户普通的人家吃过早饭,孙小民给俩人交代几句,独自赶着马车回去了,若画跟诗音这时才知道,董志坚并没有亲自来送她们,而是动用特殊渠道把她们送到北边去,俩人乖巧的爬上另一个中年人的马车上了路,一路走走停停,中途不停地换人换马车,终于在一个老年人把她们送到一个山上有宝塔的地方和蔼的说:“姑娘,你们到地方了。”
俩小姑娘好奇地看着这陌生的地方,发现所有人对着她们露出和善的笑容,许久未见的凌云和仁义俩人站在面前“嘿嘿”的笑道:“可算是把你俩等来了。”
……
此后,她们开始了崭新生活,她们不光是槐树岭最早走出来的女孩,而且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见证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