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依提叹气,无奈地说:“这钱捂不热的。乡中学的教师已经半年没有发工资了,这次乡财政宽裕了一点,我准备再拿出两万元,加上这三万,先把半年的工资发了。喀斯木校长跟我说,学校再不发工资,教师们都快跑光了。这半年大家都不容易,老师们也都在咬牙坚持,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寒心了。”
于江涛与尕依提之间,长期保持着一种表面和谐、内心互恶的微妙关系。在工作中,两人冲突不断,甚至在大小会议上也多次争吵。这些矛盾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乡政府财务报账签字权和基金会(农技站)贷款业务的管理问题。为了加强对乡政府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于江涛一手创立了所谓的“亚尔乡财经委员会”,并自任主任,尕依提和沙吾提分别担任副主任。沙吾提多年来一直跟随于江涛,在财经委员会的投票中,往往形成二比一的局面。财经委员会的规则明确:除工资外,乡政府财务报账金额超过五千元、基金会贷款金额超过两万元时,必须经过财经委员会开会同意,并且由于江涛和尕依提两人同时签字才有效。财经委员会的成立,其目的不言而喻——通过制度手段遏制和制约尕依提的财务支配的权力。
尕依提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他也深感无奈。作为乡长,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既要全力推动乡里的发展,又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博弈。财经委员会的存在,让他在决策时多了一层顾虑,甚至有时会感到束手束脚。在这种局面下,整倒于江涛,成了尕依提心中的一件头等大事。于江涛不走,自己绝无出头之日。
于江涛听完尕依提的提议,陷入了沉思。片刻,他微微点头。给老师们发放拖欠的工资,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捐资助学呢?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无疑是当务之急,也是眼下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于是,他郑重地表示了同意。
然而,楚君听完后却感到有些意外。他本以为这笔辛苦筹集来的捐资助学款会用在更换教学设施、购置图书等。没想到两位领导却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但自己作为新上任的领导,两位主官已经定了基调,自己再非议,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