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接过巧儿递来的密报,仔细阅读后,脸色变得更加凝重。
密报上清楚地写着,礼部尚书文华联合多位大儒,上书弹劾农院多项举措有违祖制。特别指出农院教授的新型耕作方法、改良种子以及女子入学等举措,都是&34;悖逆圣贤之道,荼毒黎民&34;。
更为严重的是,奏折中还暗示苏锦绣是在&34;借农院之名,行拉拢民心之实&34;,意图染指朝政。
&34;好一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34;苏锦绣冷笑一声,将密报放在桌上。她转向王太医:&34;时间紧迫,你先去准备吧,务必在大朝会前将所有证据整理妥当。&34;
王太医领命而去,苏锦绣则立即派人请来农院院正赵博士。
不多时,赵博士便匆匆赶到。他是苏锦绣一手提拔的学者,对农业改革充满热忱。
&34;娘娘,&34;赵博士行礼后忧心忡忡地说,&34;礼部的奏折已经传遍朝野,许多原本支持我们的官员都开始动摇了。特别是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对&39;违背祖制&39;这一指控尤为敏感。&34;
苏锦绣沉着地点点头:&34;预料之中。礼部此举正是想打&39;礼制&39;这张牌,将农院置于道德制高点的对立面。&34;
她走到书案前,展开一卷竹简:&34;赵博士,你可曾读过《周礼·地官》?&34;
赵博士一愣:&34;自然读过,但不甚精通。&34;
苏锦绣指着竹简上的文字:&34;这里面详细记载了古代农官的职责,其中有一条是&39;掌教民稼穑&39;,意为教导百姓种植技术。我们农院所做的,不正是这一古礼的延续吗?&34;
赵博士恍然大悟:&34;娘娘是说,我们可以引经据典,证明农院的改革其实是恢复古礼,而非违背祖制?&34;
&34;正是。&34;苏锦绣微微一笑,&34;礼部想要在礼制上做文章,我们便在礼制上反击。接下来,我需要你立即整理古代农书中关于农技创新的记载,证明我们的改革是有古训依据的。&34;
赵博士大喜:&34;娘娘高明!这样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