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皇帝与民众互动之际,一队人马从远处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礼部尚书李正道。他是保守派的中坚力量,一向反对农院的扩张。
苏锦绣见状,心中一紧。难道保守派要在这种场合公开对抗?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李正道来到皇帝面前,恭敬地跪下行礼:&34;陛下,老臣有负圣恩,以往多有误解,阻挠农院发展。今日亲眼目睹民心所向,才知农院确实利国利民。老臣愿意全力支持农院建设,并请求陛下恩准,让家中子侄前往农院学习。&34;
这番表态,无异于保守派的公开让步。苏锦绣暗自惊讶,心想这位老顽固终于认清了形势。
萧承煜意味深长地看了李正道一眼:&34;爱卿能以国事为重,实乃社稷之福。准了。&34;
回宫途中,苏锦绣思索着今日之事。民间的支持远比她想象的更加热烈,甚至连保守派的中坚力量也开始松动。农业改革的大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34;陛下,李大人今日为何会突然改变立场?&34;苏锦绣忍不住问道。
萧承煜微微一笑:&34;太后昨日召见了他。&34;
&34;太后?&34;苏锦绣惊讶地睁大眼睛,&34;难道太后也……&34;
&34;太后虽然守旧,但她最看重的是皇室威望和国家安定。&34;萧承煜解释道,&34;今年的丰收和防蝗成功,已经让农院在民间积累了巨大声望。太后知道,若继续对抗,只会让皇室失去民心。&34;
苏锦绣若有所思。太后的让步,意味着最大的政治阻力已经消除。这无疑是农业改革的重大突破。
第二天,朝廷正式颁布了《农院扩建诏书》,详细列出了农院分院的建设计划和条件。各地官员接到诏书后,纷纷上奏请求优先在本地建院。
与此同时,现有农院的招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原本计划招收三百名新生,结果前来报名的青年多达数千人,其中不乏世家子弟。
&34;娘娘,这次报名太踊跃了!&34;王元兴奋地向苏锦绣汇报,&34;前三年招生,我们几乎是挨家挨户去说服,如今却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