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京城的空气格外清新。凤仪宫内,苏锦绣正与几位农院教习商讨来年的种子改良计划,外头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
&34;娘娘,出事了!&34;巧儿急匆匆跑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惊慌,&34;宫外聚集了大批百姓,说是要上书陛下,请求在他们家乡也建立农院分院!&34;
苏锦绣放下手中的笔,与王元对视一眼,两人都有些惊讶。
&34;有多少人?&34;
&34;奴婢听守城将士说,少说也有上千人,从各地赶来的都有。还有不少人举着木牌,上面写着&39;请建农院&39;、&39;愿学新农法&39;之类的话。&34;
苏锦绣站起身,走到窗前。虽然隔着高高的宫墙看不到外面的情形,但她能想象到那场面。农业改革带来的丰收效应已经深入人心,百姓们亲眼见证了新农法的威力,自然希望这股春风也能吹到自己家乡。
&34;王先生,看来我们的分院扩建计划要加快了。&34;苏锦绣转身对首席教习说道,&34;百姓既然有这份心,朝廷自当回应。&34;
话音刚落,外头又传来通传声:&34;陛下驾到!&34;
萧承煜大步走进凤仪宫,脸上带着几分无奈又夹杂着欣慰:&34;爱卿可知道,今日朕刚下早朝,就被宫外的百姓围堵了?&34;
苏锦绣行礼道:&34;臣妾刚刚听说。百姓们是为农院分院而来?&34;
&34;正是。&34;萧承煜点头,&34;不仅如此,朕的案头上还堆着近百封各地州郡官员和乡绅的奏章,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请求在当地建立农院分院。&34;他顿了顿,&34;这些奏章,有不少是太后那边递来的。&34;
苏锦绣闻言微微一怔。太后向来是保守派的核心,一直对农院持排斥态度,如今竟然会将请建农院的奏章转递,这着实出乎意料。
&34;太后娘娘为何会……&34;
&34;民心所向,谁也无法忽视。&34;萧承煜意味深长地说,&34;尤其是今年的丰收,已经让最顽固的反对声音也不得不承认农院的成效。太后虽然立场保守,但她向来聪明。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