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了众人对自己的猜疑,姜启随后就去城里的杂货店。
他购买了一些凡人常用的各种家具和厨具,以及其它一些世俗生活必需品,还买了很多米、盐及其它干货,俨然就是一副准备过日子的打算。
之后,姜启就雇了一辆马车,拉上这些东西,大张旗鼓地回到了烈山村。
不过,当他大摇大摆地领着车老板驾着马车在村子里行走时,围拢过来的人却不多,姜启耳聪目明,他已听到众人的议论:
“刑义,你听说了吗?姜镇山那不成器的侄子,居然跑去做‘赶尸匠’了,这回他家可是要霉运当头了!”一男子说道。
“我当然知道,那小启子说这件事时,我就站在他不远处。”刑义答道。
“啧啧,干什么不好,跑去赶尸,这小子真是啥也不懂,先是去城里做什么店小二,后来又去赶尸,都是不受人待见的行当。”一位老者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惋惜。
“唉!都是因为他没爹、没娘呀!否则,谁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去干这种事儿,坏了自己的名声不说,家族也会跟着受累。”另一位妇人接话,眼中闪烁着同情的光芒。
“……”
闻听到村民的议论,结合现场那些孩儿童、少年对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姜启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自己赶尸的“事迹”早已在山村中传开。
不过,姜启却没有感到丝毫怨恨或不适,这恰恰是他所期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