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的武汉关钟楼敲响七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卷帘门次第升起,个体户老张边啃热干面边翻看《长江日报》转载的鹏城 gdp 新闻,油渍在 &34;增长 50&34; 的数字上晕开,江汉关码头的搬运工们围在报摊前,有人嘟囔:&34;鹏城三天盖一层楼,咱汉江上的桥修了三年还没合拢。&34;
&34;鹏城都冲到全国第十了。&34;汕市老市区的骑楼下,鱼贩阿芳蹲在装满鲜蚝的竹筐旁,《汕市日报》垫在潮湿的石板地上,不远处的集装箱码头,起重机吊起标着 &34;特区制造&34; 的塑料玩具箱,海鸥在 &34;汕市经济特区&34; 的标牌上空盘旋。
琼岛海口港的汽笛划破晨雾,成立省级经济特区的消息还在椰林里回荡,码头工人老周把《琼省日报》卷成筒,指着鹏城 gdp 数据对工友说:&34;人家一年顶咱几年,这下咱也得加把劲。&34; 远处滨海大道的工地上,推土机正铲起红土,为新建的开发区开路。
与此同时,珠市拱北口岸的霓虹灯牌闪烁,渔女雕像脚下的海鲜档老板老陈,正把《特区报》垫在秤盘下。&34;鹏城都冲到全国第十了。&34; 他对着来收海鲜的澳岛商人咂舌,塑料筐里的螃蟹在报纸 gdp 数据上挥舞钳子。
鹭岛鼓浪屿的钢琴声里,外贸公司职员翻着内参,用红笔圈住鹏城 &34;三来一补&34; 企业数据,窗外渡轮正载着闽南瓷器驶向东南亚。
魔都国营纺织厂的老厂长在办公室看到了这份报纸,他盯着鹏城的经济数据,手边搪瓷缸里的茶水凉了又热,去年他拒绝了港商的合资提议,此刻看着鹏城的发展,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京城部委的干部们也都传阅着内部资料,其中重点标注了鹏城 &34;三来一补&34; 企业突破 2000 家的信息。
而在苏维埃联盟治理之下的莫斯科,还没有融化的红场积雪在克里姆林宫的阴影里泛着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