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队伍中央的马车上,端坐着一名戴着帷帽的女子
那是长公主府的女官,正代表朱武姬巡视商路。
这一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到江南。
曾经依附于世族的中小商人纷纷改换门庭,
毫不犹豫地将商号招牌换成了朱雀标记。
苏州织造局的机房里,原本为官员织制官服的匠人,
如今昼夜赶工,只为缝制护商卫的制服;
扬州盐商的码头上,新打造的运盐船上
船头都精心雕刻着展翅欲飞的朱雀,
仿佛在彰显着商人群体的新生。
而在紫禁城的偏殿里,朱方正正看着商盟呈送的 “月捐清单”。
清单上明明白白地列着:
每月十万两白银,作为长公主府的 “安民费用”。
护卫在旁低声禀报:
“殿下,商人们现在都流传着‘捐银十万两,换得三代官’的说法,
那些世族豪门的佃户,都在往商盟的作坊里涌。”
朱方正忽然轻笑,指尖轻轻划过清单上鲜红的 “朱雀商会” 印章。
他心里清楚,这哪里是单纯的商会,
分明是个披着商盟外衣的政治集团。
他想起前日在国子监看到的商籍学子,
他们不再像传统士子那样只会空谈义理,
而是捧着《四海舆图》热烈地争论如何开通海外商路。
这些人一旦进入官场,必将成为长公主最坚实的财政与舆论后盾。
“去告诉长公主,” 朱方正将清单小心地收入匣中
,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渐融的积雪,“该让商盟的船队出海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
“大武国的商队上个月到了泉州,我们的朱雀旗,
也该让西洋诸国见识见识了。”
当第一艘挂着朱雀旗的福船缓缓驶离港口时,
船上载的不仅是精美的丝绸茶叶,
还有一封盖着商盟与长公主府双重印信的国书。
朱方正深知,这场商权与皇权的联盟,
早已超越了当初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