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7)页
    唐王李渊招抚陇右计划失败后,便开始着手稳定后方局势。
    前章讲过,李渊率大军挺进长安时,命刘文静、窦琮等人驻守潼关,以防驻守河东城的隋将屈突通偷袭后方。
    刘文静在潼关附近与五十九岁的老将屈突通已相持一个多月,期间屈突通曾派部将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刘文静受伤,隋军一度占据优势。然而,刘文静利用隋军休息的间隙,加固营寨并发起反击,成功扭转战局,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就这样,两军你来我往,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李渊成功进驻长安后,屈突通见局势日渐严峻,对自己极为不利,决定先撤退以保存实力。他留下桑显和与儿子屈突寿继续在潼关与唐军对峙。
    考虑到洛阳是隋朝的东都,相对较为安全,且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援,屈突通选择向东撤往洛阳。
    当屈突通离开之后,桑显和站在原地,望着屈突通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早就考虑过,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就像一艘在狂风巨浪中即将沉没的大船。他看着身边这些疲惫且茫然的士兵,心中明白继续追随隋朝已没有太多的意义。
    而阵地的对面,刘文静率领的唐军则展现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那是一股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力量。
    对于投降唐王李渊,桑显和的内心经过了复杂的挣扎。他一方面有着对旧主的忠诚之情,毕竟曾经为隋朝效力多年,那些过往的经历并非能轻易忘却;但另一方面,他清楚看到李渊势力所蕴含的无限潜力。他明白,如果继续对抗,不仅可能会让手下的士兵遭受更多无谓的伤亡,而且自己也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
    他又考虑到自身的前程,归降唐王或许能够在新的政权下继续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许在唐军的阵营里,他能够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地位,不必陪着即将覆灭的隋朝一同走向灭亡。
    桑显和在这些想法的驱使下,最终下定决心投靠唐军。他先派心腹羁押了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这似乎也成为他在新政权面前表明诚意的一种手段。然后召集士兵们于兵马场,他站在高处,大声说道:“兄弟们!如今大势已去,隋朝已不可挽救,我们何必再做无谓的抵抗?跟随刘文静将军,或许是我们新的出路!”
    说罢,他便率领众前往潼关归
第(1/7)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重生1960,我在山沟里攒下万亩良田都市英才大明:如此贪的驸马,朕杀不得?八零替嫁有点甜渣总别作了,黎小姐已另嫁豪门数据修仙,我在五行观证长生叶风叶紫灵小仵作进府,王爷夜夜沦陷巅峰谋道重走官场:高中学历的他青云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