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国君问。
宫侍是他皇子时期就跟在身边的老人,在国君面前是有几分脸面的,他跪下道:“奴才见名册上只有六人参与翰林院的庶吉士考核。”
殿试前十名除去一甲三人直接授翰林院官职外,其余七人都可参与翰林院的考核,考核通过便可留任翰林院庶吉士。其余二甲则没资格参与考核,观政后直接被派官。
国君闻言重新拿起名册,这才发现少了一人,再往后翻了一页宋亭舟的名字正排在派官进士的第一位上。
“宋亭舟?这名字有些熟悉。”
宫侍提醒道:“陛下,这人像是之前作均田兴邦策的那名二甲进士,奴才记得他是排在二甲第二名。”
国君声音听不出喜怒,“你倒是关注此人。”
宫侍神色半点没有慌乱,他恭敬的说:“陛下曾在殿试之后将《均田兴邦策》带到御书房来翻看过,奴才替陛下理案牍时曾见过,被奴才放到了书阁第四层,陛下可要奴才取来详阅?”
本来宋亭舟早已被国君抛之脑后忘却了,经他提醒,却又记起来一些。
国君登基二十五载,也曾在会试中见过几篇惊艳才绝的文章,这篇《均田兴邦策》不是最出众的,却是其中最可行的。此人言之有物,想来是真能设身处地为百姓考虑的良臣。
再一看被发配的地方,不免面色阴沉下来,折子被他不轻不重的仍到桌案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二甲前名宋亭舟,怎么会被派遣到岭南那等毒瘴之地!”他显然忘了宋亭舟与项家的关系。毕竟只是个小小进士,文章做得好也不见得人便堪用,如今尚入不了国君的眼。
吏部尚书跪伏在地上,沉声道:“陛下,吴大人派遣人来过吏部。都察院的王大人和礼部侍郎林大人都为此人来过,只是目的各不相同 。”
他将几人与宋亭舟之间的恩怨都悉数禀明,最后又突然将话拐到了别处,“定襄国公不日便要班师回朝,想来贵妃娘娘和廉王殿下不胜欢喜。”
定襄国公是老将军了,战绩累累,忠君爱国,也是廉王的最强外援。
吴家又向来和勤王走得近。
这个档口便是让吴巍气焰嚣张些又如何?
只是可怜这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