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4)页
判断极易被情绪所左右。在这种集体情绪的裹挟下,以色列全会众开始抱怨上帝和摩西,最终导致上帝降火焚烧营边(民11:1)。这一事件警示着我们,群体中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需要时刻保持警醒。
    (四)信心在测试中的脆弱
    加低斯巴尼亚危机(民13 - 14章)将人性在压力测试下的脆弱暴露无遗。十二探子中十个探子带回的消极报告,瞬间引发了全民族的崩溃(民13:32 - 33)。在面对未知的恐惧和困难时,以色列人的信心土崩瓦解,不堪一击。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这正是 “不信的恶心” 的表现(来3:12),与迦勒、约书亚 “另有一个心志” (民14:24)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迦勒和约书亚坚信上帝的应许,愿意勇敢地去征服应许之地,而其余众人却因恐惧和不信而错失良机。
    二、罪性本质的神学深度剖析
    (一)原罪的持续影响
    摩西在经文中五次强调以色列人的 “硬着颈项” (申9:6,13,27等),用倔强牛项抗拒引导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以色列人内心抗拒上帝引导的本性。这种本性与创世记3章中人类堕落后的罪性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先知耶利米后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他感叹道:“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 (耶17:9),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罪性的根深蒂固和难以捉摸。
    (二)对恩典前设的误解
    以色列百姓错误地将应许之地视为自己 “义” 的成果(申9:4 - 6),这种功德主义的思维方式,充分暴露了人性对上帝恩典本质的无知。他们忘记了自己是蒙上帝拣选、拯救的子民,而不是凭借自身的功绩赢得上帝的眷顾。保罗在罗马书4:4 - 5中强调:“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作工,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 明确指出了上帝的恩典是白白赐予的,并非人类的行为所能赚取。
    (三)替代性救赎的必然
    摩西为了以色列人,四十昼夜禁食祷告(申9:18),这一行为预表了基督代求的职分。他撕裂衣服、披麻蒙灰的举动(申9:18 - 19),与以赛亚书53:12中 “他为罪犯代求” 的描述形成了救赎史上的呼应
第(2/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综影视:绑定了万人迷系统怎么办刚刚下山,发现自己多了个宝贝女儿要换肾火影:慢慢变强的我,最终无敌邪物典当行:我只算大凶命得知世界是话本后,貌美夫人摆烂了别宠了,黑莲花后妈顶不住了!一人:曝光显眼事件,跪求别说了从基层崛起,我踏上权力巅峰和前夫小叔领证后,他后悔哭了娘娘只想升职,阴湿帝王疯狂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