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着众人,目光中满是期待与信任:“朕相信你们。这两项新政,是我大明走向繁荣昌盛的关键一步。虽然前路艰难,但只要我们君臣一心,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让新政在我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百姓受益,让国家富强!”
众人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愿为新政赴汤蹈火!”
此时,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武英殿内,映照在众人坚毅的脸庞上,仿佛预示着这场变革的曙光,正缓缓照亮大明的未来 。
朱棣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说道:“既然如此,那便即刻着手准备。推行新政,宣传乃是先行之事。杨荣,此事就交由你来主抓。”
杨荣立刻拱手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会让新政的好处广为人知。臣打算先组织翰林院的学士们撰写一系列文章,从各个角度阐释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益处,张贴在各地的城门口、集市等人流密集之处。同时,派遣官员到各地学府、书院,举办新政宣讲会,向学子们详细讲解新政内容。学子们日后分散各地,便能将新政的理念传播开来。”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不过宣传之时,言辞要通俗易懂,务必让百姓们都能听得明白。切不可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辞,以免百姓误解。”
杨荣恭敬答道:“陛下虑事周全,臣定会叮嘱下去。”
朱棣接着看向杨士奇,说道:“杨爱卿,土地丈量与赋税折算标准制定这两件大事,朕就交给你负责。你可有什么想法?”
杨士奇神情严肃,认真答道:“陛下,土地丈量是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臣打算挑选一批清正廉洁、精通地理测量与田亩核算的官员,分赴各地。为确保丈量准确公正,在丈量过程中,要让当地的里正、乡绅以及百姓代表参与监督。对于土地的肥瘦等级,也要综合多方意见进行评定。至于赋税折算标准,臣会派遣专人收集各地的粮食产量、物价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且符合当地实情的折算比例。”
朱棣微微皱眉,提醒道:“丈量土地和制定折算标准时,切不可让地方官吏借机盘剥百姓。若有贪污腐败、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杨士奇坚定地说:“陛下放心,臣定会严格监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