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名医见沐泽态度诚恳,便热情地接待了他。在交流中,老名医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行针手法。只见他手持银针,手法娴熟地刺入穴位,银针在他手中轻轻转动,角度和力度的控制恰到好处。沐泽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立刻请教其中的原理与技巧。
老名医耐心地讲解道:“这行针之法,讲究的是气至病所。通过特定的手法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手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人体经络气血的深刻理解。”
沐泽听得入神,不住点头。随后,他当场向老名医借了银针,在自己身上尝试起来。他按照老名医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将银针刺入穴位,可第一次尝试时,手法略显生疏,角度也不够精准。老名医在一旁耐心指导,纠正他的错误。经过多次尝试,沐泽终于掌握了这门独特的行针手法,他兴奋地向老名医道谢,眼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还有一次,沐泽在一座繁华的城市里遇到了一位精通药理的医者。两人在一间安静的茶肆里相聚,探讨药材的炮制方法。医者认为,某种珍稀药材的炮制应该采用低温慢烘的方法,以最大程度保留其药效。而沐泽则根据家族医书中的记载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对于这种药材,先用水煮再用酒炙,能更好地发挥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两人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争论并非争吵,而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他们从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到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辅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争论中,他们逐渐发现彼此观点的可取之处,也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新的启发。
医者感慨地说:“沐泽,你年纪轻轻,却对药理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在难得。今日与你交流,让我对这药材的炮制有了新的思考。”
沐泽也恭敬地回应道:“前辈过奖了。与您交流,我也受益匪浅。医学之道,本就需要不断探索和交流,才能不断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沐泽拜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