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自己就是寒窗苦读改变了世代耕种的宿命,朝堂之外的李淮,唯一喜好便是开馆讲学,不问出身来历,不看贫富贵贱,人人平等,皆可入馆。分文不取的“李中书讲学”一时传为长安佳话。后来就陆续有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不过大多都是富家子弟想尽办法侵占名额,只为了攀附权贵以做登云之梯,然而这些娇贵公子在李淮枯燥严苛的戒尺之下哪里忍受的住,如此暑热苦寒,散散聚聚,最后只留下一个江姓渔贩的孩子作为随身书童。
后来江姓鱼贩顽疾缠身,临终之前命儿子改名易姓,随了“李”氏,即有了后世依靠,也弥补了李淮膝下无子的隐憾,那江姓孩子正是今日之李度。至于后来的义子李道秋,便是魏氏族妹过继过去的孩子了,若论时间排位次,李道秋还在李度之后。只是李度终身只有弟子之名,而李道秋却有义子之亲。
李淮生性清寡,既不结党,也不围朋。故而他的死,说大也大,毕竟身有中书令之重衔,垂涎者众;说小也小,因为除了李度和李道秋之外,几乎无人在意。只是没想到,李淮死后,这两人却有截然相反的做法,李度似乎重新走了一遍李淮中规中矩的老路,寒窗苦读,赴京应试,金榜题名,然后一步步青云直上……而李道秋却是脱离了长安,拜入归云洞,做了江湖剑客。
这些年来,在李道秋心里,认定李淮之死,乃是仁宗所威迫,绝非自愿!故而才有了暗杀白诺城,甚至妄图与黄易君合作想要拿下神盟盟主之位以做复仇依仗等种种大事。
李家这些事,不仅司神雨和叶郎雪知道,就连长安大多数官员士族也都略知一二。故而,听见仁宗封李度为中书令,都感觉格外诧异,但是一想想这些年仁宗对李度以内廷参事之名替王监军的依仗和信任,又觉得非他不可。就像似乎陛下刻意留缺中书令之位多年,就是为了等他一样,转念再一想,莫非这便是冥冥中所谓的天意,所谓子承父业,毕竟义子是子,弟子也是子吧?
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