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书法的对话到此告一段落,书案前的气氛也缓和了许多。宾客们低声议论,有人称赞萧锋的少年意气,也有人佩服萧衍的沉稳风度,更有人对谢斯南的才情连连赞叹。庭院中,阳光依旧斑驳,微风轻拂,仿佛一切都归于平静。然而,谢斯南心中却明白,这两位萧氏公子的言语间虽未显锋芒,却已暗藏着一场不动声色的较量。
庭院的另一侧,幼宁正站在一棵梧桐树下,悄悄注视着这一幕。她的手中端着一盏茶,却迟迟没有送上前去。幼宁年纪不大,才十岁出头,现在已经是谢斯南身边最得力的侍女。此刻,她的目光在萧锋和萧衍之间来回打量,心中暗自揣测。
“这个萧锋公子,倒是有几分少年人的意气风发。”幼宁心想,“可那萧衍公子,虽话不多,却总让人觉得稳重如山。小姐与他们对话时,似乎并未露出任何偏向,真是让人看不透。”
她抿了抿嘴,心中有些不解。自从谢家几次游宴以来,这两位萧氏公子便频频出现在谢斯南的身边。幼宁虽年纪尚轻,却也能看出,这两人对小姐似乎都有些不同寻常的关注。
“但小姐其实是个热心肠,但在外人面前总是冷冷的,从来都不动声色,真不知道她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幼宁低声嘟囔了一句,随即端着茶盏走上前去。
就在此时,一道温和的声音打破了庭院中的微妙气氛:“三幅字各有千秋,却也各具风采。”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儒雅青袍的中年男子缓步而来。他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从容气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正是齐国名士徐孝嗣。
幼宁站在一旁,见到徐孝嗣出现,心中不禁暗暗惊叹:“这位徐先生可是名满天下的才士,今日竟也来谢府,看来这场游宴果然非同一般。”
徐孝嗣走到书案前,目光在三幅字上停留片刻,随后微微一笑:“萧锋公子的字如松风涧月,少年意气;谢小姐的字如风轻云淡,清雅脱俗;萧衍公子的字则如山高水长,沉稳厚重。三幅字虽风格各异,却各有妙处。”
他的话语简洁而中肯,既点明了三人的特点,又巧妙地避开了优劣之争。宾客们听后纷纷点头,低声议论起来。
“徐先生果然见解独到。”一位年长的文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