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子大概会弹《阳春》吧?”一位年轻的士子低声与同伴说道,语气中带着些许揣测。
“正是,《阳春》曲调明快轻灵,最能展现少年人的洒脱意趣。他虽年少,但琴艺已然不凡。”同伴低声回应,目光中流露出期待。
萧锋似是听到了他们的谈论,抬眸扫过众人,神情显得更加笃定。他的手指轻轻拨动琴弦,片刻后,琴音便如清泉般流泻而出。那正是《阳春》,一首源于战国时期的古琴曲(见《吕氏春秋·本味篇》)。琴音清亮明快,仿佛春风拂过江南的翠柳,又似晨曦洒落湖面,波光粼粼。
琴音时而如细雨润物,时而如江河奔流,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庭院中的气氛随着琴音而变,原本安静的竹影似乎也随着音符轻轻摇曳,连不远处的湖面都泛起了细细的涟漪。
谢斯南坐在案前,目光落在琴案上的萧锋身上,神色间多了些探究。她的双手轻轻交叠在膝上,姿态端雅,静静地听着琴音。幼宁站在她身后,悄悄观察着萧锋的神情,心中暗暗感叹:“殿下的琴音虽不及小姐那般深远,却自有一种难以忽视的张力,仿佛春日的江河,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琴音渐渐停歇,最后的尾音如雨滴落入深潭,溅起圈圈涟漪,久久回荡在庭院中。萧锋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些许试探与少年人的骄傲,落在谢斯南的身上。他语气中透着询问:“谢小姐的《高山流水》意境高远,令人神往。不知小姐可曾有过知音?”
谢斯南闻言,略作沉吟,随后淡然回应。她的声音如同琴音般清雅:“琴自知音足矣。”
她的语气平静而从容,话语间含蓄优雅,既不显得疏远,也没有流露过多的亲近。她的目光如同湖水般澄澈,却又让人难以窥探其中的深意。
萧锋微微一愣,随即点头,目光中多了几分敬意。他说道:“谢小姐果然聪慧,言辞间自有风骨。”
庭院中的宾客们也纷纷开口称赞:“萧公子的琴音果然非凡,与谢小姐的琴艺相映成趣,真是今日游宴的一大幸事。”
“是啊,萧公子的琴音清灵洒脱,与谢小姐的清远悠扬虽风格迥异,却各有妙处,真是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