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杨开坐在他那摆满乐器的小房间里,吉他横放在腿上,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弹奏。他的面前摊开着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手中握着一支笔,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与期待。
“我该从哪里开始呢?”杨开喃喃自语。他回想起自己在学习乐器时的种种经历,那些努力、挫折、喜悦和感动,似乎都是很好的素材。
他先尝试写一些简单的歌词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音符在指尖跳跃,梦想在心中燃烧,每一个和弦都是我的心跳。”
他小声地念着自己写下的句子,觉得有些单调,但这毕竟是个开始。
杨开把自己写的歌词拿给林音老师看,林音老师仔细地阅读着。
“杨开,你这个开头很不错,但是缺乏一些深度和情感的细腻表达。”林音老师指出。
“老师,我知道,可是我不太清楚该怎么去丰富它。”杨开有些沮丧地说。
“你可以把你在学习乐器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写进去,比如你第一次弹出一首完整曲子时的激动,或者手指磨破还坚持练习的那种执着。”林音老师耐心地建议。
受到启发的杨开回到房间,重新开始创作。他想起自己在学习小提琴时,为了掌握音准,无数次在深夜独自练习,耳朵都被琴音震得嗡嗡响。
于是他写道:“深夜里小提琴的呜咽,音准像遥远的星难以捉摸,我的耳朵已疲惫,可心中的火焰未灭,执着地追逐那完美的音色。”
随着对作词的深入,杨开发现自己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乐器学习经历。他开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寻找灵感。
有一次,他在街头看到一位流浪艺人在演奏。艺人的眼神中充满了沧桑和对音乐的热爱,周围的人们有的匆匆而过,有的驻足聆听。
这一幕让杨开感触颇深。
回到家后,他迅速在笔记本上写道:“街头艺人的旋律,在喧嚣中独自哭泣,路人来来去去,谁能懂他心中的悲喜。音乐是他的灵魂,漂泊是他的宿命,我在他的音符里,看到了生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