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出身商贾,却一直心系乡里,她在村中兴建作坊,安置贫苦,设立村学,教化幼童,见百姓收成不佳,更将自己研制出的诸多肥料良方倾囊相授,第一个亩产三石的良田,正是出自沈家村,微臣也是在税官上报后,才知晓此事。
待微臣闻讯寻访时,孟氏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各种肥料配方传授给农官,更提出了诸多良策,后来臣在推广肥料之时,许多都是用的她的法子。
因为沤制肥料需要用到泄物,她还设计了一种特制马桶,专门用来收集秽物用于肥田,如今平阳各县城中,凡人群聚集之处皆已建造,既解决了肥料来源,又使得县城更加洁净。”
沈青和在一旁静立,一边听着汪衔的禀报,一边想着那人的优秀,唇角不自觉扬起一抹弧度,一旁的小太子,也被汪衔说的好奇极了,忍不住小声问道:\"那这位孟娘子现在何处?\"
永宁帝龙颜大悦,抚掌赞叹:\"对啊,没成想乡野之地,竟能生出这般蕙质兰心的女子!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功,她如今身在何处?朕定要好好奖赏于她。\"
汪衔闻言,意味深长地看了沈青和一眼,拱手回道:\"陛下若要问孟氏之事,不妨直接询问沈大人。\"
永宁帝目光如电,转向沈青和:\"华璋?此话怎讲?\"
沈青和整了整衣袖,上前一步恭敬答道:\"回禀陛下,孟氏当年所嫁的沈家村,正是微臣的家乡,而她所嫁之人\"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几分异样,\"正是微臣的长兄。\"
\"什么?\"永宁帝与小太子异口同声,脸上俱是掩不住的惊讶。
沈青和微微颔首,继续道:\"大婚当日,臣的长兄便被征召戍边,不久便传来噩耗。\"他的声音低沉了几分,\"那时臣尚且年幼,家中唯有母亲与一对年幼的弟妹相依为命,多亏大嫂不辞辛劳,操持家业,才让臣得以安心读书,最终考取功名。\"
永宁帝并非生于深宫之中,幼时随先帝征战四方,常听先帝讲述当年当佃农时的艰辛,此刻听闻此言,不由得面露感伤:\"朕记得你长兄之事,那次征召,应当是为抵御匈奴袭扰边境。\"
沈青和低着头,眸色微变,永宁帝并未瞧见,而是满意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