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得到粗肽后,还需要进行分离和纯化。这一步骤如同大海捞针,要从复杂的混合物中筛选出具有降血压活性的肽。团队利用色谱技术,如凝胶过滤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对粗肽进行层层分离。在操作过程中,小张看着仪器上复杂的数据和曲线,有些迷茫地说:“这么多的数据,怎么才能确定哪一部分是我们需要的降血压肽呢?”赵飞扬耐心地解释道:“我们要根据肽的分子量、电荷性质以及与特定色谱柱的相互作用等特性来判断。每一次分离都是一次筛选,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数据,就一定能找到目标肽。”
经过反复的分离和纯化,他们终于得到了几种纯度较高的牦牛骨肽组分。紧接着,就是对这些肽进行活性检测。团队采用体外ace抑制活性测定法,对各个组分进行初步筛选。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其中一种牦牛骨肽表现出了很强的ace抑制活性,其抑制率远超其他组分。赵飞扬兴奋地说:“看来我们找对方向了,这种肽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高效降血压物质。”
然而,体外实验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还需要进行体内实验来验证这种牦牛骨肽的降血压效果和安全性。他们选用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大鼠每天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牦牛骨肽,而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每天都要测量大鼠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并观察它们的行为和健康状况。
随着实验的进行,他们发现实验组大鼠的血压逐渐下降,而且心率等其他生理指标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这一结果让大家备受鼓舞,但他们并没有放松警惕。刘祖训提醒大家:“虽然目前结果很乐观,但我们还需要持续观察,确保这种降血压效果是稳定的,并且要关注是否会出现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