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将原料和催化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并按照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反应后,得到的产物却不尽如人意。
“从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来看,产物中除了咖啡因还有不少其他杂质,而且咖啡因的收率很低。”负责分析的技术员小王报告道。
赵飞扬看着色谱图,陷入沉思:“我们得调整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可能是目前的催化剂对反应的催化活性不够理想,或者是其选择性不佳。”
团队成员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准备,这次他们选用了几种不同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并设计了不同的用量梯度。
“这次我们要密切关注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压力情况,这些因素也可能对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赵飞扬说道。
当反应再次进行时,实验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技术人员们时刻盯着仪器仪表,记录着各项数据。
“温度稳定在 80 摄氏度,压力也在正常范围内。”小李说道。
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产物被送去进行分析。这次的结果有了一些改善,咖啡因的收率有所提高,但杂质含量仍然较高。
“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也许可以尝试改变反应溶剂。”刘祖训分析道。
团队尝试了多种不同极性的溶剂,从极性较强的水到极性较弱的有机溶剂。
“用这种非极性溶剂试试,也许它能改变反应的微环境,促进目标反应的进行。”赵飞扬建议道。
果然,在使用了一种新型的非极性溶剂后,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产物的气相色谱图显示,咖啡因的纯度大幅提高,收率也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
“太棒了!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反应体系!”实验室里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我们得考虑如何放大这个反应过程,确保在大规模生产时也能保持这样的收率和纯度。”赵飞扬说道。
在工厂的中试车间里,团队与企业的工程师们合作,将实验室的反应装置放大。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在放大过程中,反应的传热和传质效果明显变差,导致反应不均匀。”企业的工程师老张说道。
刘祖训思考片刻,说:“我们可以优化反应釜的设计,增加搅拌装置的效率,同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