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团队都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突破,赵飞扬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一款体积仅有米粒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原型机,其能量收集与转换系统在模拟人体环境中的测试中,能够稳定地为起搏器提供足够的电能,信号传输的准确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太棒了!我们的无导线起搏器原型机终于成功了!”赵飞扬激动地与团队成员拥抱在一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我们无数个日夜努力的结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前测试和优化。”
刘祖训的团队也在生物起搏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微环境调控手段,显着提高了干细胞向窦房结细胞的分化效率和细胞功能的成熟度。在后续的动物实验中,成功移植的窦房结细胞在实验动物心脏内稳定定植,并有效地恢复了心脏的正常节律,实验动物的各项生理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我们成功了!生物起搏器的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刘祖训兴奋地向林宇和赵飞扬汇报着这一喜讯,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但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
随着研究的深入,两个团队开始合作,探索将无导线技术与生物起搏器相结合的可能性,旨在打造一种全新的、高度集成且性能卓越的心脏起搏系统。他们设想利用无导线起搏器的微型化设计和高效能传输技术,为移植的窦房结细胞提供稳定的电刺激和生理信号监测,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维持,同时借助生物起搏器的自然起搏特性,实现心脏的生理性跳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起搏器的弊端。
联合团队研讨会上,林宇满怀期待地说道:“将无导线技术和生物起搏器相结合,是我们迈向心脏起搏技术新纪元的关键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攻克技术融合过程中的难题,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赵飞扬点头表示赞同,补充道:“在设计集成系统时,我们需要解决信号兼容性和能量分配的问题。确保无导线起搏器发出的电刺激信号能够精准地调控移植细胞的功能,同时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刘祖训则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道:“我们要深入研究细胞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