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项数据看起来都很稳定,但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测试,模拟各种复杂的临床场景。” 李明说道。
在连续 24 小时的高强度测试中,呼吸机表现出色,成功应对了不同呼吸模式和参数变化的挑战,输出的通气量和压力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极小。
“初步测试结果非常令人鼓舞,但真正的考验还在临床试验中。我们要与医院紧密合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数据的有效收集。” 林宇在测试总结会议上说道。
随后,呼吸机被送往一家大型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进行临床试验。在医院的会议室里,林宇与医疗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沟通。
重症监护室主任赵医生担忧地说:“这种新型呼吸机技术听起来很有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患者的安全。毕竟,重症患者的病情极其脆弱,任何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危及生命。”
林宇认真地回应道:“赵医生,您的担忧我们完全理解。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我们会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全程监控呼吸机的运行,同时与您的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我们会立即采取措施。而且,我们已经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测试和动物实验,结果都表明这项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正式开始,第一位患者是一位因严重肺部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的中年男性。他被连接上了智能呼吸机,医疗团队和研发人员都紧张地注视着各种监测设备。
患者的呼吸数据实时传输到呼吸机的智能控制系统中,模糊神经网络迅速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患者的呼吸状态较为虚弱,需要增加通气量和适当提高氧浓度。遗传算法随即启动,快速计算出最优的呼吸机参数,并自动调整。
呼吸机的风扇平稳地运转着,气体按照精确计算的参数输送到患者肺部。患者的面色逐渐有所改善,氧饱和度也开始稳步上升。
“目前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向好的趋势,但我们仍需密切观察。” 赵医生看着监测屏幕说道。
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呼吸机的智能通气系统持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自动调整参数,人机顺应性表现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人机对抗现象。
“这个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