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话还没说完,苏慎淡淡瞥了她一眼,直接看向二叔苏恒,道:“二郎,人呢,贵在有自知之明。能端多大碗,就吃多少饭。打肿脸充胖子,没必要。
你们有心有条件,大姐儿出嫁时就给她多买两件金银首饰,没那条件呢,你折根桃木枝,给大姐儿雕个木头簪子,孩子也是高兴的。”
“至于拿大姐儿的方子,攒了钱给她买添妆这种事儿,就不必了。都是一家人,左右手倒腾有什么意义?”
这话说得是非常直白不客气。
苏恒的脸色发青。
孙氏脸色也很难看。
“大哥,您这话说得可——”太难听了。她刚要开口,老太爷说话了。
“二郎三郎,虽说你大哥进了翰林院,但咱们老家在江州,江州郡才是咱们苏家的根基。虽说家里的田产和铺子有庄头和管事打理,不用你们时时盯着,但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这次几个小郎回江州参加秋闱,你们几个也跟着一起回去。回去后就安安分分在江州好好呆着,不用再来回奔波。
至于你们媳妇,我和你们娘还没有老到需要孝子孝媳床前伺候的时候。她们也跟你们一起回去,不叫你们夫妻两地分离。
底下两个小子,就还留在汴京城。这边的学风更胜,更有利于他们进学。你们放心回去,你们大哥大嫂会照顾好五郎和七郎的。”
孙氏脸色一白。
老太爷这是要赶他们走?
“爹、娘——”孙氏想要求情,却被苏恒拉住了。
“爹说得对,江州那边的产业也要人打理,我们也不能一直待在汴京城不回去,免得遭人糊弄了都不晓得。”
苏家人骨子里就带着果决坚毅,做事说一不二,下定决心后轻易不会改变。
老爷子既然开了口,肯定是早有想法了。不会因为孙氏闹一闹,求一求就改变态度。再者,他们在汴京城也做不了什么,还不如回家好好打理祖产,多置办些产业。
至于小儿子,苏恒不担心,大哥大嫂肯定会照顾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