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成朝身后队员使了个眼色,队员们立马行动起来。他们手脚麻利地将混合料填入自制模具,那模具是用简单铁皮打造的,表面锈迹斑斑,可依旧结实耐用。队员们动作娴熟、有条不紊,每个步骤都烂熟于心。紧接着开始人工夯实,沉重的夯具一下又一下砸在混合料上,发出沉闷有力的声响。
达维多夫在一旁冷眼旁观,脸上毫无表情,双手抱在胸前,眼神里透着一丝轻蔑。“就靠这些简陋工具和粗笨法子,能捣鼓出啥好东西?”
可随着夯实工作持续推进,检测仪上的数字节节攀升。等最终显示强度达标时,王力站在一旁,忍不住咧嘴笑了,故意扯着嗓子说道:“达瓦里希!这就叫因地制宜。咱结合这儿的实际情况,研发出合用的材料,可不是照搬书本!”
达维多夫脸色微微一变,眼里闪过一丝惊讶。他着实没想到,这些看着不起眼的方法竟能取得这般成效。他微微点头,没再多说,只是把目光重新投向那份工程资料,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苏联专家科瓦廖夫抬起头,手指轻轻敲着资料上的一处数据,神色严肃地说道:“关于这个排盐碱的时间节点安排,我有疑问。按照你们的计划,在这样高温且干燥的戈壁环境下,选择在此时进行大规模排盐碱作业,能达到预期效果吗?在我们苏联治理盐碱地的经验里,高温干燥会使土壤中的盐分迅速结晶固化,极大增加排盐碱的难度,这可能会让整个排盐碱工程事倍功半。”
张志成微微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沉稳地回应道:“科瓦廖夫同志,您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但我们经过多次实地试验和研究,发现戈壁滩虽高温干燥,但每年特定时段会有少量但集中的降雨。我们计划赶在降雨前后开展排盐碱作业,利用雨水先对土壤中的盐分进行初步溶解稀释,之后再配合我们研发的特殊排盐碱设备与工艺,能更高效地将盐分排出。同时,我们还在土壤中添加了自主研制的化学改良剂,能在高温环境下辅助盐分溶解,增强排盐碱效果。之前做过的多次模拟实验,结果都显示这样的安排具备可行性。”
科瓦廖夫听后,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和身旁的几位专家低声交流了几句。随后,一直沉默观察的女专家叶莲娜开口了,她指着工程资料中关于水利设施运输路线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