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齐一边演示,一边平静地解释,“还能生成风能资源分析、打印利用率报表,就靠这三条数据链路,分别管理风机、风塔和状态检测。”
“这比我们很多水电站都先进。”
其中一位老水利工程语气虽平静,可技术上的压迫感,仍像一拳打在心头。
这不是炫技,是完全的震撼。
来视察的电站专家愣了几秒,回过神只说了两个字:“吃惊!”
相比于谢世齐、张妍他们沉醉于那套让人“吃惊”的数据系统,马文斌最得意的,却从来不是那些屏幕上跳动的数字。
“真正的宝贝,是人。”
他总是这么说,语气一如既往地笃定。
他指的是那个他念叨了无数次的“学校效应”。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不单单只是风电机组和控制系统的引进,更像是一整套“知识工程”的落地。
合同里被“顺带”捆绑进来的技术服务、翻译教材、培训名额,看上去不起眼,却是真正的伏笔。
丹麦专家一批批来了,本地的学徒一茬茬跟上;
从系统拆解,到现场操作,从理论推演,到实地演练,就像滚雪球一样,一条完整的风电知识链被活生生教会、传授、继承了下来。
“这个项目最大的附加值,”马文斌后来总结说,“不是技术有多先进,也不是数据多漂亮,而是它真正发挥了‘学校’的作用——它不仅培养了新疆本地的风能技术人才,也让全国的风能人受益匪浅。”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出一个风车旋转的姿势,像是打算把这句话钉进所有人的记忆里。
——
麦麦提并没有因风电场的顺利建立而选择“躺平”,他始终觉得这只是个开始——13台机组的容量,放在后世,实在是微不足道。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风电的顺利并网,确实让他紧绷太久的神经,终于得以松一口气。
哪怕只是短暂的——
至少,他终于能抽出时间去做那件一直搁在心头、却始终没空着手去办的事。
前往南国,去见隆江专利公司设在深圳的办事处代表,为他打算卖出去的那些风电技术——谈出一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