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轻轻叹了口气,把户口本放在桌上,像是放下了一份沉重的担忧,又像是对过去农耕生活无声的告别。
山娃坐到她身边,揽过她的肩,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骄傲,萧然的说:
“你这妇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没这大专文凭,咱能有这机会吗?现在苦点怕啥,孩子们以后能在城里上学、工作,不比种地强?”
他下巴微微扬起,眼神里透着对未来的笃定,那是知识赋予他的底气。
刘荣荣抬眼看看他,嘴角泛起一抹苦笑,悠悠的说:
“是!就你有学问,你说得都对。我们娘仨跟着你沾光啦,但愿往后日子真像你想的那么美。”
她的话语里虽有无奈,可看着山娃兴奋的模样,又多了几分包容。
窗外,阳光洒进小院,光影斑驳。山娃和刘荣荣你一言我一语地斗着嘴,偶尔几句玩笑话惹得两人笑作一团。他们在这小小的屋子里,感受着生活转折带来的冲击,有失去的怅惘,更有对未来朦胧的憧憬。日子,就像脚下的路,虽崎岖,却在一家人相互依偎中,缓缓向前延展,通向未知却又充满希望的远方。
兴隆县的春天,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描绘过一般。山峦褪去了冬日的苍茫,渐渐披上一层嫩绿的薄纱,山间的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肆意地绽放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将整个山城装点得如诗如画。
县城里,大街小巷弥漫着春的气息,柳树垂下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姑娘的发丝翩翩起舞;街边的桃花开得正艳,花瓣随风飘落,给地面铺上了一层浪漫的花毯。
就在这生机勃勃的春日里,山娃家刚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变动——他把妻子刘荣荣和两个女儿转成了非农业户口。这本是向着新生活迈出的一步,可随之而来的,是夫妻二人愈发忙碌的日常,家里实在急需一位能搭把手的人——看孩子做饭的保姆。
那天,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小院里,暖融融的。山娃正在院子里修理着一把旧椅子,手上沾满了木屑,这时,院门被轻轻叩响。他抬眼望去,只见一位老太太推门而入。
这老太太看着六十多岁的模样,身材矮小,背却挺得直直的,透着一股子精气神儿。她一头花白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