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战似乎很难,从兵部的军报来看。这次高棉的军队连兵城也没有攻打的迹象,更像是想引诱我兵城的驻军出城来猎杀。而且交战之地没有特别合适的地形来打一场歼灭战。”戴寿宁提出了反对意见。
现在的戴寿宁在朝臣中的威信也是日益增长,这刚反对完林墨,林墨稍微思考了一下后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像是同意了太子戴寿宁的观点。
我要来了兵部的军报和高敬之送来的保皇司整理的情报,我分析出来的结果和戴寿宁的观点是一致的,这让我对这个儿子又多了几分的信心。
“刘丞相说的没错,我们还要看一看蒲甘和吐蕃的反应。如果这三家,分三路来打我大理,我们可不好受啊。”我走到刘文海身旁,看了看他的表情。
看来我说的情况应该也是他最担心会发生的事情。
“兵部先调派五万人南下以防不测;保皇司迅速派出密探,探查蒲甘、和吐蕃军队的动向,同时高棉内部的情况也要探查,对占姜、南安两郡的监控也要加强;两位丞相和太子做好兵分三路抵抗来犯之地的方略。朕会在御书房等着你们的消息。”我神情淡定且坚毅的说道。
“遵旨。”众人也躬身领命,随后退出了御书房。
烛火在风的轻拂下摇曳不定,将昏黄的光影投在摊开的舆图之上。我身着一袭玄色龙袍,眉头微蹙,目光如炬地审视着舆图,身旁案几上,五路斥候加急送回的消息已经摞成了一小沓。
最上方的一封,字迹潦草却透着急切,是来自西南方向的斥候所报。上面详细描述了高棉国边境的动向,军队调动频繁,营帐林立,鼓声时不时响彻边境,看似是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我微微眯起眼睛,手指轻轻摩挲着舆图上高棉国与我朝接壤的区域。
第二封消息来自东南,斥候言辞谨慎,说高棉国虽有调兵之举,但粮草的调配却并不充足,而且所集结的兵力似乎也不足以支撑一场持久的大战。
我心中一动,手指顺着舆图上的路线滑动,喃喃自语道:“粮草不足,兵力有限,这其中必有蹊跷。”
第三封消息是关于吐蕃的,斥候提到吐蕃在暗中集结精锐部队,动作隐秘却又频繁。
我目光一凛,吐蕃向来野心勃勃,其动向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