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通通!”一声声沉闷的声音响起,七八十名男女,当场跪倒大半。
只有十几名衣着华贵,气质高雅的中年文士,似乎比较硬气,死撑着不愿下跪。
“呵!”韩忠面色微微转冷:“一个个的,还挺有骨气!”
“就是不知道,是你们的骨头硬,还是老子的屠刀更利”
“哼!”人群中,一名面色威严的中年文士踏步上前,哼声道:“尔等粗莽匹夫,可知我等何人,竟敢如此无礼”
“哦是何等人呐”韩忠见状,嘴角扯出一抹玩味的笑容。
中年文士瞥了眼粗鲁贼将,一甩袖袍道:“吾乃当朝侍中,纵使是孙大帅见了,也要小心招待”
“汝区区一介贼匪武夫,岂识高门,岂晓名士”
这个时代,世家才是主流,高门名士,才是真理的标准
甚至就连大汉的人才的选拔,和晋升的通道,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这些名流手中的
因为两汉选拔人才,选拔官吏,实行的是一种察举制。
即地方上的州郡官员,根据贤良孝廉秀才之类的标准,推举自己属地内有名望,有品德的读书人去当官儿
特别是东汉因为长期的外戚干政,中央权威下滑,刺史郡守等掌握地方最高权力的官员。
常常直接征召当地,有名望的名士,来自己麾下当官,这就叫做征辟。
而察举与征辟的标准,便是名望,但名望这东西。
依靠的是相互追捧,商业互吹,是口口传播。
而这些,掌握了大量权力资源,和经典解释权的世家大族,才有资格,在阶级森严的中原郡县交游论谈,声张名望。
他们聚在一起,讨论时政,评议名士,把控着社会舆论,和名士的鉴定权。
比如大汉荆襄地区像刘表 、 陈翔 、 范滂 、 孔昱等这些,相互吹捧的所谓中原八俊
亦有有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东汉士大夫集团,相互标榜的中原八顾。
亦有河内的司马八达、八厨、八树等等,就是所谓的大汉名流,又或者叫清流。
而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