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所有数据传回地面,航天局立刻开始组建团队,将这艘飞船信息进行汇总,研究,只是越总结,这些数据越让人感觉凌乱。
它完全就是有人雕琢了一颗陨铁彗星,将里面掏空后,安装上了动力系统。
从它尾部发动机结构三维数据来看,他们的动力喷射口的结构,更是简单的令人发指。
看起来就像是一根拉瓦尔喷管,连地球二战时时期,第一枚v2火箭发动机的复杂度都没有达到。
一群人想了半天,也想不到是什么介质,使用这种简单的喷射口,能够推动这艘质量接近天文单位的铁制飞船。
从玉兔二号前后远近的图片拍摄间,他们也在这飞船的舰岛附近,看到了一些疑似武器炮口的结构。
只是这个舰体实在是太过于庞大,舰体上掩盖的月壤也让他们怎么也看不真切。
在事后的总结大会上,经科学院材料学院,社会学院,考古学院联合军方共同出具的报告上,这项前后花费了近百亿预算的的外星战舰考察项目,成功斐然。
他们好像考察到了很多成果,又好像什么也没考察到。
“虽然没能真正看到外星人的样貌,也没能进入到飞船内部。
但是根据飞船内空腔结构预判,外星人应该也是如人类一般,身高在15m~2m的直立行走生物。
飞船也可以基本确定,对方的确是掏空了一颗彗星打造的。
从它的喷射口三维结构上可以判定,它们使用的应该是一种低温喷射介质,我们没有观察到飞船高温喷射所遗留的痕迹。
只是月兔二号上所集成的探测器功能,和月兔二号本身的运动能力,让我们对这艘飞船在月球遗留时间,能量系统,详细的内部结构等,还不能得出更加详实的结论,需要进行进一步人工考察。”
随着科学院对这些资料介绍后,会议室内的人都感觉有些头疼。
“前后花费了近百亿的资金,筹备了四年,结果这艘飞船目前看起来整体的科技含量还不一定能达到一战水平?
这个考察任务还有必要推进下去么?
按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