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对于水灾,许昭昭其实是颇有感触的。
    因为她知道,古代因为受限于生产力以及生产工具,所以往往更多的是依靠天时地利。
    尤其是以农业最为明显。
    对于水灾,历朝历代都十分看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次永州出现水患,但是身为都督的忠王却一无所知,下面的官员更是未曾上报,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是刚开始就知道,那么现在,灾情早就已经得到了控制,老百姓的损失也不会这么大,更不至于官逼民反。
    说到底,那些暴民,也不过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才不得不拿起了锄头、镐头来造反。
    他们真的是想当皇帝吗?
    那不一定。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让他们吃上一顿饱饭,他们肯定是愿意的。
    许昭昭其实不太了解关于朝廷是如何救灾的。
    直到她无意中翻到了史书,这才对于朝廷的布置有所了解。
    她原本以为,出现灾情之后,就是朝廷派人运粮运药去救治即可。
    可是实际上,却远比她以为得要复杂得多!
    在汉代长安的官仓里,粟米堆砌的立方体精确到升龠。居延汉简中清晰记载着元狩三年的赈济标准:‘大男日食一斗,大女七升,小男五升’。
    这种严苛的计量制度背后,是《周礼》‘荒政十二’的千年传承。
    当黄河在永平十二年决口,朝廷施行‘以工代赈’之法,七万灾民修筑汴渠,既疏导洪水又换取粟米。渠成之日,青铜量器里的粟粒与运河里的浪花共同丈量着生命的重量。
    所以,古人的智慧和责任心,当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
    许昭昭读过这些之后,才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时候,都有聪明人,所以她更加谨慎小心,不能暴露自己的小秘密。
    其实许昭昭之前也想过很多治理水患,以及救助灾民一事,但是她看过这些之后,才发现,其实古人早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救灾体系,只是她以前不接触,所以也不知道而已。
    小看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了呀!
    许昭昭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配合朝廷,总不能背上一个为富不仁的名声。
    这年头,名声比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穿越都市:我有一颗千年心机械末世:我的机甲有亿点强最狂邪医手握空间聊天群,炮灰女配飞升了死后才知,京圈太子爷在我坟前哭成狗瀚海驭风爹爹开门,系窝呀!付费才能修仙?我的宗门全免费重生80:从赶山打猎开始暴富带着七日杀在星穹列车抢哥们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