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李的年轻人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从修行者口中啊!”
姜承民点点头,“在道德上的约束,你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为什么会呢,我们的华夏守护之灵又没有强制我们做道德圣人,他只是在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做与不做都是我们的自由,可都跟着做的人多了,世界的天秤就会向美好的一方倾斜!”
“原来不知不觉,你也长大了啊!”
夏先衍在听了文旅局局长的汇报后,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道观与寺庙中,信仰之力凝聚在神像上所诞生的灵。他暗自猜想,这里的情况是否与之类似呢?
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华夏先民对土地神(“社”)和火神的虔诚崇拜。在古代社会,“社” 祭仪和驱魅纳祥的 “傩” 仪是社火的核心组成部分。
那时,人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庄重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
随着时光的流转,社火不断演变发展,逐渐融合了音乐、表演、器乐、杂技、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一种极具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深深扎根于民间,代代相传。
而这里陇西所出现的会不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灵。因信仰凝聚的灵,也在给提供信仰的人给予反馈。
陇西的社火形式丰富多样,融合了传统艺术与文化内涵,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有了大致的研究方向后,夏先衍就找了来陇西社火的介绍,然后开始研究。关注的重点在能够承载信仰之力的人物上。
马社火在陇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陇州社火中最具特色的社火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汉代的“马戏”和“戏马”艺术,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社火表演形式。
马社火是骑骡座马的社火,马背骑有社火角色,每个角色装有头盔、衣着、脸饰、道具等齐全精悍的巧妙装饰。这种社火给人一种驱妖迎春、赛福比美和打仗行军的威武神奇的感觉。
背社火是陇县独有的一种社火形式,表演时由一身体强壮的小火化装成故事人事,将背架绑于肩,让十岁左右的儿童扮成同一故事中的人物立于所背芯子之上,形成一组背社火。
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