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道:“老臣举荐孙尚书!还有,老臣恳请皇上,让刑部尚书严恪去彻查方才萧四夫人所状告的之事,早日还老夫以清白!”
礼部尚书孙敬是他的门生,哪怕是做了左相,也不过是个提线木偶,不会占了他的位置。
而刑部尚书严恪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最是听他的吩咐,定能将这些事情圆过去。
荣国公话音刚落,吏部尚书郑毅立刻就不愿意了。
这孙敬方才还跟他政见不合呢,若是真让孙敬上位暂代左相一职,还不一定怎么给自己穿小鞋呢。
遂极力阻止:“皇上,礼部尚书资历尚浅,如何担得起左相一职?”
这话倒也是实情。
六部尚书中孙敬是最年轻的,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也不过三年而已,若是提拔为左相,的确无法服众。
是以佑宁帝倒是对郑毅这话多有赞同。
他追问了一句:“那以郑爱卿之见,这左相一职,谁来暂代合适?”
郑毅自然是想举荐自己的,谁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但是他也知道,他方才拉下了孙敬,那么孙敬自然也会死死咬住不让他往上爬。
与其斗得两败俱伤,惹得皇上厌烦,倒不如趁机推选一位中立之人。
如此一来,对方承了自己的恩,日后若真是上位了,倒也能念自己的情。
心念电转间,他脱口而出:“皇上,老臣以为,自然是户部的姜尚书最有资历,最为合适!”
这话一出,太极殿倒是安静了一瞬。
众人的视线都朝着姜川望了过去。
该说不说,姜尚书在户部多年,政绩显著,国库充盈,朝堂因此时常免除赋税,民间对姜尚书的评价倒也颇高。
再者,姜尚书的父亲还曾做过先帝的老师,论出身,是书香门第,世家清贵。
还有姜尚书寻常为人清傲,不曾与哪位大臣尤为交好,却也没有与谁相当交恶。
放眼整个朝堂,倒还没有比他更合适的。
佑宁帝也是这么想的。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满意,姜川倒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