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意一定,便不再犹豫,穿越广场,一路小心翼翼绕过拦路白骨,来到大院门前。门匾上仍是“水月山庄”四个烫金大字,只不过此处未受植物侵蚀,故清晰可见是端庄楷体。左右一副门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可见当时主人也是风雅人物。不过洪浩统统不识。
进得庄内,洪浩不由得感叹这庄园的宏伟华丽、气派非凡,虽有些许残破,但整体仍是完好。他自幼石鼓村和朱砂镇两点一线,那石鼓村自不必说,都是如他和爷爷般的穷苦人家,家家户户都是土墙茅屋;就说那朱砂镇仁和堂药铺,也算得镇上数一数二的高大建筑,可和眼前这雕梁画栋的庄园一比便觉扭捏小气。
洪浩一路走走停停,开始逐间查看,这山庄前两进院落除了厨房、杂物间,大都是简单卧室,并无特别。第三进开始,门窗变得更加精致,房间内家具齐全,应是内眷所居。这所有房间除了灰尘厚些,并不凌乱,也未曾见得白骨。由此推想当时山庄内所有人丁是活着被集中到广场之上。
在第五进院落,一栋独立阁楼特别显眼,一下子就吸引了洪浩。可怜少年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不知道门额已经写明这是一栋藏书楼。只有进得里面,看见一排一排的书架,整齐摆放着密密麻麻的书籍,方才明白此楼用途。他虽不识字,却从小受爷爷影响,或者说和所有不识字的穷苦人一样,对有学问的人,对记载有学问文章的书籍,极为尊敬。这么多上百年的书籍聚在一起,散发出的那种书香气息,或者说一种气场,不由得让洪浩心生庄严。
眼前这些书籍,是掬月庄历代主人积攒收藏,分门别类整齐排列,其中不乏孤本善本。毕竟造化弄人,一个不识字的少年面对这泼天的机缘终究是抓不住。这些古籍中,有讲医药的,有讲谋略的,有讲风水的,有讲兵法的,有讲修真的……但凡洪浩能读通一本两本,那在这世上不说荣华富贵,温饱至少是不愁的。
这个少年,除了爷爷教他简单的礼节,其他方面没人指导,做人行事全凭本性——比如双手养活自己,比如知恩图报,比如宽厚善良,又比如现在,少年并没有想着拿走几本一看就能卖个好价钱的古籍。常说如入宝山空手回,可空手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