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回,余良在前往城郊结合部的路上,自行车车胎突然爆了。看着周围荒无人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并没有惊慌失措。
他将自行车推到路边,因为自行车破旧,也不用担心被偷,自己则步行继续赶路。等完成那片区域的调研后,他才找了个修车摊修好车,踏上归程。
随着调研的深入,余良对城市的了解越发细致入微。他不仅关注主要街道和热闹区域,还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背街小巷。
在一个偏远的老城区,他发现了一片废弃的工厂区域。这里杂草丛生,房屋破败不堪,时常有一些流浪人员和不法分子出没,治安问题较为突出。
他小心翼翼地走进这片区域,四处查看。他发现工厂的大门虽然已经破旧,但却是监控的关键位置,若在此安装摄像头,能对整个废弃工厂的出入口进行有效监控。
在工厂内部,他爬上一栋废弃楼房的顶层,俯瞰整个区域,规划着其他监控点的布局。他深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往往是治安管理的薄弱环节,安装监控系统后,将大大提高防控能力。
除了实地考察,余良还会在晚上再次来到一些重点区域。他发现,夜晚的城市有着与白天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些治安问题在夜间更为凸显。
在一个夜市附近,夜晚小吃摊云集,人流量大且人员复杂。他在夜市中穿梭,观察着人们的活动,留意哪些地方光线昏暗,哪些区域容易出现拥挤和冲突。他在交通图上详细记录下这些情况,并思考如何通过监控系统优化夜间治安管理。
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余良几乎转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街道和角落。他的交通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记、符号和文字,那是他辛勤工作的见证。
回到市局后,他开始对这些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他将所有重点地区按照区域类型进行分类,如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等,然后针对每个区域,详细列出存在的治安问题、适合安装监控的位置以及监控覆盖范围等信息。对于一些治安问题较为复杂的区域,他还绘制了详细的平面图,标注出各个监控点之间的关系和协同监控的范围。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余良发现不同区域的治安问题有着不同的特点。商业区主要集中在盗窃、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