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采取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征发士卒,主要是大梁周围的士卒——这是他和魏王精心训练出来精锐。但这一次,信陵君发现了一个以前没有的现象:他的门客分派不下去了,因为各城邑的士卒都有自己的教官,他们过去通常由武卒出身的人充任,但二十多年后,那些武卒也都老了,多数已经去世,现在主要是本邑中有作战经验的人。征发士卒时,这些教官自然充任了各级基层军官,而上级官员则通常由邑长老充任。过去信陵君常用的控制部队的老套路:派门客沉到基层,现在效果不明显了,许多人并不买账。
营司以上的高级军官自然是由诸魏公子担任,这是他们的特权。本来营司职位只有武卒中设立,取消武卒制后,只有士卒可以遣散,或转行为其他职务,如乡邑的武师;军官不能遣散,他们还靠着这点薪酬过生活呢。虽然平时不管理士兵了,但照拿薪水;一旦出战,就由他们充任各级军官。信陵君不在魏国的这十年间,魏公子和征兵的乡邑之间形成相对固定的关系,谁出任哪些乡邑的营司、校率,也都有定分。这种相对固定的管理关系,过去只有武卒中存在过,民军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过去信陵君可以比较轻松地控制住民军,现在困难就大多了。
与秦国征兵,器械、粮草由官府供应不同,在魏国士卒的基本作战物资是由各人自行承担。征发令下达后,被征发的邑民除了准备冬衣外,还要自备兵器和糇粮,通常要准备一个月以上的糇粮,大约二三十斤,以及必要的餐具。炊具也必须自备,但通常是由邑里共同携带一两个;邑里通常要派出一乘牛车,运输由邑里准备的器具,如鼎、釜、金、鼓、旗等;如果是富裕的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