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个说法一出,曹叡更坐不住了,朝廷毁坏田地驱赶民众,蜀军反而救灾,传出去像话么!到底谁才是官军!
年轻天子就这么指着城外,怒斥两人把三辅百姓逼成流民,倒让诸葛孔明捡现成的仁德,等蜀军平定了民心,魏军就要在本土体验敌境作战的感受了!
坦白的说曹叡的感触有点像刚到渭水道的司马懿,不过区别在于曹叡头上没有一个要负责的上级,所以他在发完火后立即要求魏军出兵攻打右扶风的蜀军先头部队,哪怕是不交战,只是靠着数量优势和突然性把蜀军吓退一段距离也是好的。
鉴于曹叡肉眼可见的红温,曹真和司马懿没敢劝,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这种短距离小范围的偷袭(甚至不追求交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乱子,便在随军的群臣中一片“陛下圣明”的赞同声中投了弃权票。
因为见识到长安这边的魏军一副被蜀军吓破胆的样子,曹叡也不相信之前曹真的战报了,里面唯一一句靠谱的话大概就是“若要彻底剿灭蜀军,稳固关中局势,还需朝廷增派精锐之师”,考虑到游击营的游击将军卞兰是是武皇帝的侄儿,自己的叔叔,三朝老臣,忠心的同时还会大胆地提意见,因此曹叡实在不愿意派对方出战。
所以他这次选派的是游击营的镇远将军岑威,来的路上曹叡曾经巡营考校过对方,觉得对方通晓军事又有实战经验,倘若有作战需要就让他代替卞兰出战,自己亲自督战也不会委屈对方的功劳。
为了避免岑威人生地不熟,曹叡又点了一名长安地区的将领协助他,本来曹叡一开始想点夏侯霸,不过考虑到夏侯霸在此突围中受了点伤(虽然已经养好了),于是转而点了另一名战绩表现较好的将领。
戴陵。
后者是前些日子从郿县突围回来的,虽然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认为戴陵在郿县断后,既无后援也无粮草,定然是殉国了,不料戴陵居然早早在城中准备了原木,又利用骠骑将军预先准备但是没来得及使用的鱼油把原木加工了一下最后做成木筏,然后趁着蜀军不备从水路突围,据说当时蜀军费劲千辛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