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系教授周敏之暂停播放剧集,用教鞭指着屏幕上江姗的特写:“注意看,杜梅听到方言说‘离婚’时,睫毛像受惊的蝴蝶般颤抖了三次。
这不是简单的情绪流露,而是演员通过肌肉记忆完成的‘微表情叙事’。”
“周教授,这种细节是设计出来的还是即兴发挥?” 后排的男生举起手。
“问得好。” 周敏之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场记单复印件,“根据剧组透露的花絮,江姗在拍摄前特意对着镜子练习了二十分钟睫毛控制。
这说明什么?真正的好演员,懂得用身体的每个细胞讲故事。”
隔壁的编剧教室传来激烈的讨论声。
大三学生林小夏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勾勒出《过把瘾》的三幕剧结构图谱:“第一幕‘炽热的碰撞’用了七场戏建立人物关系,第二幕‘冷却的激情’通过十三场冲突展现婚姻困境,第三幕‘燃烧的余烬’用五场戏完成情感升华。
陈浩的剧本看似松散,实则暗合戏剧结构的黄金分割率。”
“我反对!”
文学系的张明站起来,“这剧根本不需要传统结构,它靠的是‘生活流’的真实质感。
你们看这段 ……”
他翻开剧本复印件,“方言在厨房煎蛋时哼歌,杜梅在阳台晾衣服时偷偷笑,这种日常细节才是最动人的戏剧。”
导演系的教室里,五个学生正在展示期末作业。
当第四个作品出现长达三分钟的跟拍长镜头时,教室里爆发出掌声。
“这明显是致敬陈荭导演的‘空间蒙太奇’!”
系主任李卫国指着屏幕,“你们看,镜头从厨房的油烟气摇到客厅的灰尘,再摇到阳台的蜘蛛网,不用一句台词,就拍出了婚姻的窒息感。”
……
戏剧家协会的会议室里,茶香与烟草味交织。
八十岁的老评论家赵鸿儒戴着放大镜,指着剧本文稿上的批注:“‘爱情是两个人的战争,婚姻是战争后的废墟’…… 这种诗化语言让我想起老舍的《离婚》,但更具现代性。
陈浩的文字里藏着鲁迅式的冷峻洞察。”
“我不认同。” 青年评论家苏晴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