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本是为了团结暹罗华人而设立的“三保堂”,在试点推行后,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老百姓口口相传,不到一个月就在几个华人聚居区扎了根,反响热烈得出奇。
    张弛一听回报,当场做出决定:
    “铺开它!给我从北到南,全境设点,凡是我安民军控制的地方,都要有三保堂。”
    于是,三保堂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勃固全境迅速设立起来,支部、分堂、联络点,全都雷厉风行的建立起来,不出半月,已经到了“有市场就有摊,有华人就有堂”的地步。
    说是堂,它其实更像是一整套准行政系统的延伸机构,既像慈善救济会,也像农业合作社,再往深里说——就是张弛在南洋的“华人内政部”。
    当然大量铺开的三保堂需要的人力资源是海量的,因此不少三保堂干脆就是在各地原来的民间组织的基础上改编来的。
    张弛现在的名义身份,仍是“安民军总司令”,而勃固地区挂在台面上的最高机构,依然是那个名为“勃固抗倭委员会”的组织。
    这个“委员会”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摆设机构,专门给白鹰那边看的门面。里头挤着三十多个各族代表,日常工作只有两样:开会,以及在开会前找人提醒自己今天要开会。
    每周聚一聚,轮流发发言、拍个照、签个字,看上去民主、和谐,各族群其乐融融的样子。
    至于实权?军、政、财三条线早被张弛拿得死死的了。
    除了人口最多的撒卡族,其他人口较少的土人,早就被张弛收拾得服服帖帖。
    靠的手段,既有铁拳,也有糖衣。总之土人保有的热兵器已经基本全部都被收缴。给脸还不要的,要么被抓去修路,要么直接踢进大河里喂鳄鱼。手里只剩大刀、长矛的土着头人们,一个个哭丧着脸,却又不敢吭声。
    眼下南洋打鬼子的形势已经明朗,谁还敢和‘蝗军’眉来眼去?
    张弛甚至暗地里盼着有哪个不开眼的部族跳出来“通敌投敌”,那正好给他借题发挥的机会,出重拳把人连窝端了。
    土人头目们自然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蛰伏等待着有利时机,就要和张弛‘爆了’。
    而三保堂的出现却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土人上层或许还想和张弛掰掰手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逆袭之从落魄到总裁夫人独揽娇色疯批大佬求放过,我已有未婚夫毕业后,我成了私人男护士满朝文武都在帮我宫斗重生70:大搞集体生产,打造天下第一村雾色难捱重生1978,深山打猎成为万元户小农民靠葫芦又种田来又修仙苏醒后,他随缘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