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后世,学校也是避险地之一没错了。
况且他们的学堂虽然叫小学堂,但并不是说因为面积小才叫小学堂,而是因为是初办,师资啊,学生啊,啥都挺小的。
主要是她还供应不起那么多人,所以目前主要是招村上的小孩。
这才叫小学堂,但当初她说要办学堂的时候,人周里正是大力支持的。
后来也找了几家的老人,一致都觉得这是泽被后代的大好事。
所以痛痛快快的就给她批了好大一块地基,小学堂兴建的时候,家家户户也都出了劳力。
她给结算工钱的时候,每家都少收了三天的工钱,算是对小学堂的一份心意。
林嫦儿倒不缺那三天的工钱,就是人家要跟你一块做好事,你不收,你就打击他们的热情不是。
所以小学堂门口的记事碑上,她也注明了整个村庄对这个小学堂做出的贡献。
当然,村民们也都挺有边界感。
就是说,没有因为自己捐了这三天的工钱,就对小学堂指手画脚。
毕竟,他们在小学堂里吃的免费午餐,都远远超过了三天工钱。
所以,小学堂正常开学之后,谁也没叨叨过小学堂一句。
整个小学堂的运营都是林嫦儿说了算的。
对林嫦儿来说,这就很nice了,毕竟,后世跟这个时代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别的。
她呢虽然已经在竭力尊重这个时代的特性了,但很多不好的东西,她是想都没想也不会妥协的。
比如,这个时代的寒窗苦读的思想,她就觉得,有那个条件干嘛要吃苦读的苦。
至少七岁之前,就开开心心的。
想听课听,不想听也别捣乱。
至于七岁之后,一是看家长的态度,而是看孩子的天赋以及自己的努力。
她也不赞同死读书。
所以小学堂的孩子,其实也是有学拳脚的。
阿大几个轮流去教,没硬性任务,年纪小的跟着玩,年纪大的如今都是主动认真学的。
似乎想的有点远。
不过礼哥儿这个提议,确实没毛病。
小学堂里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