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arpa协议栈里预留的校验位吗?\"
老威廉闻声开口,声音低沉而冰冷,他抽出一张边缘泛黄的打孔卡,那是1967年阿波罗导航计算机的冗余校验样本,\"我们不需要伪造证据,只需要让现有数据产生认知偏差。\"
亨利听到这话,心中一凛,他瞬间意识到,这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且危险的信息污染手段。
就像在数据采集层埋下了一颗逻辑炸弹,而这只是污染链的开端。
下一刻,当卡片插入读卡器时,sperry univac 1100的磁带机发出异样蜂鸣。
矢量图形终端上的弹道轨迹开始分裂——左侧是原始沃伦报告数据生成的267度仰角,右侧却浮现出用诺斯罗普公司1975年风洞测试数据校准后的312度曲线。
亨利看着这诡异的一幕,立刻联想到数据投毒策略。
这不正是在原始数据流中注入特定噪声,使分析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吗?
诺顿站在sperry univac 1100主机前,眼神显露出近乎狂热的专注,带领团队开始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将阿波罗导航计算机的冗余校验数据与弹道模型进行耦合。
他运用fortran语言,在这台主机中植入动态权重算法,那模样就像是在黑暗中精心布局的猎手。
很快,矢量图形终端上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双轨弹道」现象:一条线代表着1963年的原始弹道数据,另一条则是1975年风洞测试数据,它们被强制赋予了083的相关系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扯在一起。
“这只是第一步。”
老威廉的低语亨利听得很清楚,他明白,对方是指初级污染完成后带来连锁反应。
果不其然,那些被污染的数据像是找到了突破口,利用老旧sage系统的冗余校验这一自我纠错功能,巧妙地将自身标记为「合法修正」,如同病毒一般开始次级扩散。
亨利站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屏幕,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知道,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数据战争已经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