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古代匠人有些人真的别树一帜,喜欢把标记做在瓶子里头,不仔细就看不到。
“这东西挺值钱的?”
何大清小心翼翼问道。
“也不算特别稀罕,是个物件。”
龙老太太说道,“我屋里炕头那个筒瓶,就和这个差不多。”
在龙老太太口中,明朝的物件都没有当得起一个“老”字。
“你多少钱买的?”
这会儿,龙老太太才注意到还不知道何大清买这东西花了多少钱。
虽然她对钱真没太多概念,其实更喜欢用粮食数量来评价东西好坏。
实际上,这年头许多地方都类似,就好比四九城,许多房主租房子,直接就是大米或者面粉,亦或者小米多少斤一个月。
这些,都是承袭了老的习惯,当官的俸禄发禄米,再有前些年物价飞涨。
别说过去官员发禄米,实际上现在四九城军管会里的那些干部,也是一个月多少斤小米和其他如布匹、棉花一类的实物,还没有进行货币化变革,所以这会儿物价波动对军管会影响不大。
“八百块,一斤细粮的钱。”
何大清开口回答道。
“嘿,捡着了,这瓶子再寻常也不止一斤细粮,怎么也得一、二百斤才对。”
龙老太太开口说道,“对了,卖瓶子给你的人是谁?好像你很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