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6/8)页
署上,中央政府掌握着最精锐的部队,如禁军。宋朝将各地的精兵强将不断抽调至京城,使得京城驻军数量庞大,实力雄厚。据史书记载,宋太祖开宝年间,禁军人数已达十九万三千人,到宋太宗至道年间,更是增加到三十五万八千人。而地方上的厢军则主要承担一些杂役、治安等任务,战斗力较弱。这种布局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军事势力坐大,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2 更戍法的实施
    除了调整军队部署,宋朝还推行了“更戍法”。该制度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和将领,使得将领与士兵之间难以形成固定的隶属关系。一方面,这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与士兵结成私人势力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士兵的适应能力,防止他们因长期驻守一地而产生骄惰情绪。然而,“更戍法”也存在一些弊端。频繁的调动使得士兵和将领都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这不仅增加了军队的管理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更戍法”的实施无疑是必要的。
    3 文臣统兵的趋势
    在军事指挥权方面,宋朝逐渐形成了文臣统兵的趋势。以往由武将独自掌握军事指挥大权的局面被打破,朝廷开始派遣文官担任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或监军。文臣虽然在军事指挥才能上可能不如武将,但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头脑。文臣统兵有助于加强对军队的监督和控制,防止武将专权和叛乱。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将军事权力纳入到朝廷的政治体系中,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二)政治文明转向
    1 重文抑武国策的确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以武将身份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的重要事件。然而,他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避免重蹈五代时期武将频繁篡位的覆辙,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在政治、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政治上,文官的地位大大提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成为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他们不仅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重要行政职务,还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文官地位提升相对应的是,武将的地位则受到了诸多限制。虽然武将仍然承担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但在政治上缺乏话语权,难以对朝廷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第(6/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四合院:坏了!我真成傻柱了!都市仙尊洛尘张小曼假结婚装恩爱,事成离婚他却疯了替嫡姐怀上世子爷的孩子后,她死遁了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重生1961:媳妇让我帮扶小姨子嫁给姐夫后,董事长甘心做情人盗笔:苗疆圣子他病娇又偏执婴儿的我,获得大器晚成逆袭系统重生七五之年代红利